2010年我院共青团工作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重要要求,紧紧围绕学院2010年工作要点,努力实现“中心工作有作为,重点工作有突破,常规工作有推进,品牌工作有创新”的工作目标,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突出内涵建设,落实学院第八次团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努力实现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为学院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根本任务,体现共青团的政治属性
1.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监督和指导各院系团组织开展“青马工程”,主动争取学院党委、院系党总支的支持,形成推动“青马培养工程”深入实施的活力。推进院系二级团校的建设,按照“学习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培训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等方式,扎实开展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习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政治理论团体的作用。从高职高专院校特点出发,以诚信、敬业、奉献、服务、协作、责任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2.进一步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抓住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契机,通过团日、讲座、研讨、展览、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活动。以“爱我中华”为主题,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历程,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着眼于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开展“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正面舆论宣传,树立和宣传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组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校内选拔活动,开展优秀典型集中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弘扬主流价值,引导文明风尚。
3.发挥红色网络的思想教育优势。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核心目标,充分利用网络和手机等现代信息手段,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力争实现网上网下“两线作战、联动推进”的整体工作转型。通过重点网站、论坛、QQ群、手机短信等途径,重点掌握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加强对国内外重大事件背景下学生思想动态的信息收集和趋势性分析,为学院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制定决策切实发挥好情报中心、信息枢纽作用。加强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共青团网上思想引领队伍,努力把教育引导的目标、内容通过各种传媒有效辐射、传递给青年学生。
二、实施团建强基工程,努力夯实共青团工作基础
4.着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要求,深入推进两级管理体制,明确各院系团组织和基层团支部的工作职责,建立与共青团系统评优相挂钩的院系团总支书记考评述职制度。实施“特色基地”试点建设工作,围绕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就业创业、文化活动、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等工作领域,做好特色基地的策划申报和品牌建设,找准并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普遍性规律,适时召开基地试点工作总结表彰会,对试点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下拨基层团建经费,将资源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三创一抓一树”(创新、创业、创造、抓基层建设、树优良学风)活动,积极探索宿舍建团、社团建团等新模式。
5. 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创新载体和方式,强化团员意识教育,进一步增强团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先进性意识。做好推优入党工作,严格遵循推荐程序。高度重视团支书队伍建设,鼓励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举荐、选拔团支书,院系团总支书记要加强与团支书的制度化、组织化联系,从资源、经费上支持基层团支部开展工作,在共青团系统评优表彰中,进一步扩大基层团支部、团支书的获奖面。继续加强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建设,坚持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并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和创造力。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学生,狠抓工作落实,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把心思用在干实事上,把精力投入到求实效中。
6.发挥好青年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指导,增强学生组织的工作活力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加强学生组织规范化建设,创新学生组织负责人选拔考核机制,努力搭建学生组织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学生组织开展工作,鼓励学生组织积极参与学院管理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竭诚服务学生根本需求
7. 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按照“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年级的工作路径。密切关注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主动出击,积极配合,加强与企业、社区、农村团组织合作,面向社会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努力构建包括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政策宣讲、信息服务等环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承办好校内创业方案设计比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三届武汉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赛等竞赛。积极寻求上级团组织的资源支持,突出实践导向,强化社会参与,协助成功创业。开展“第二届校园技能节”、“后官湖论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创业导师高校行”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在校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学术科技专业社团的支持力度,争取专业社团建设保障经费,依托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职业生涯所需要的重要社会化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8.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暑期社会实践的有益经验,坚持申报、答辩、立项、培训、实施、展示、评比等工作流程,加强社会实践的指导与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形成成果,继续开展“实践归来话成长”报告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技能培养、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相结合,充分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在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日常实践、周末实践,关心时事,进行社会观察,加深对国情、政情、经济、民生的认知与了解。围绕“两型校园”建设,倡导低碳生活,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环保节能实践。借鉴兄弟高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学分化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
四、切实履行共青团的育人职能,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9. 提高学风建设工作成效。健全学风建设活动机制,开展学风建设、职业导航、谈心活动,加强学生立志为学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学习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创建求知上进、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以良好班风促学风建设。通过在全院评选“学习型”班级,树立典型和标杆。培养班团干部成为班级学风建设的骨干,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各项学习制度,倡导严谨治学,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学习成绩影响周围同学。坚持开展晨读、晨练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开展“特色社团”评比活动,提高学生学术科技专业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10.深化校园文体活动育人成效。推行“一手抓品牌,一手抓普及”战略,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坚持发挥“第十九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第十三届新枫读书节”的品牌示范、引导、辐射作用,运行“活动项目招标”模式,不断创新项目形式内容,体现时代精神、职业特点和学院特色。尊重不同院系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差异性,支持鼓励院系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一系一品”。重视大众文艺和群众体育活动,加强与艺术系、体育系、相关学生组织的合作,扩大校园文体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
11.深化青年文明志愿行动。成立学院青年志愿者总会,整合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加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探索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项目开发、组织动员、招募培训、激励保障与评价制度,不断提高志愿者组织管理工作的水平。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以重大节点为契机,集中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行动,在校园内外广泛传播志愿者精神。启动“小燕暖巢”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与“空巢”老教育工作者结对,开展老少共建活动。完成好上级布置的各项大型活动以及应急志愿服务任务。
12.开展弱势大学生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关注与青年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焦点、热点和难点,依法有序地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各级团干要主动关心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将关爱融入教育中。积极引导基层团支部在心理疏导、帮困、就业、维权等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开展优秀青年骨干“结对活动”,努力实现“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的目标。